《屍速列車》之只要人性不死,就能打敗活屍

ttb.jpg

關於《屍速列車》的三個探討:

一,僵屍(殭屍),又稱活屍、喪屍,即活著的屍體,人處於已死而未死的狀態,也就是「可行走之屍」。傳說是藉由喫咬感染,並具高度傳染性,判斷細菌應藏於牙齒或口腔中,非經由血液或飛沫傳染(從《末日之戰Z》中可得到證實)。若一人一地受染,極易造成大規模傳染。目前尚無藥可醫,亦無法治癒。《末日之戰Z》僅提供不受感染之方法,而《僵屍哪有那麼帥》裡的僵屍,是少數可治癒復活的僵屍,但原因及方法不明。

僵屍仰賴噬血,或啃食活體來生存。行動遲緩,僅有微弱的視覺、聽覺及嗅覺,對光和聲響的反應較為靈敏。亦無痛覺,也不會死亡,除非驅體遭到破壞。若遇活體(像是人),即會瘋狂地追逐,撕咬。

僵屍不能言語,也不會唱歌;不會邏輯推理,沒有思考判斷及自主能力;喪失理智,沒有感覺;不知冷熱,也不懂悲歡離合,不會分辨是非對錯;無喜怒哀樂,愛恨怨恕;對色彩無感,不知音樂美好,無法品嚐生活中的甜酸苦辣,更沒有情感。

ttb5.jpg

僵屍向來是眾家導演最喜歡的題材之一。除了它夠恐怖,具神秘感,有故事性,還可一反人類身體構造的原理(也就是可以盡情扭曲、變化)。對這些導演來說,最有趣的一點,就是它已經不是人。(“已經”的意思,就是說他曾經是個人)

因為會大規模傳染,受染者可能是家人、親戚、朋友、老師、同事、老闆、鄰居,甚至是政治人物、企業家、名嘴、好人、壞人、大人、小孩、你喜歡或不喜歡的人,你曾接觸過的人。它脫離了人性,帶來末日恐慌,能夠在短時間改變人原本的作息。這種僵屍「末日情懷」,讓這些導演深深著迷。

二,再來探討「人性」。

所謂的「人性」,除了「自私」,還有貪小便宜,易怒,愛抱怨,極度維護自己權益,自以為是,假正義,不明究理,搬弄是非,口是心非;喜歡避重就輕,有受害妄想,不管別人死活,自己說了算,想法負面,盲從,畏首畏尾又愛多管閒事,瞧不起人,先入為主,人云亦云,強辯,偏頗,自嗨,懶散,耍心機,迷惘,缺乏自信,懷疑,欲求不滿,幸災樂禍,無理取鬧,愛評點他人,複雜化,賣高,只看表面,敷衍,捨本逐末,只看眼前的,愛落井下石,推諉,以貌取人,不懂裝懂,愛吵鬧,固執,麻木,忌惡如仇又憤世嫉俗,無知…。這些都是人性,在這個世界編織了一個綿密又糾葛的網。

ttb13.jpg

當然,還有善良、仁慈、悲憫、寬容、喜歡幫助別人、樂觀、幽默、勇敢…等等,還有最重要的,愛。

所以,若無人性,缺少知覺和自主的能力,空有人的軀殼,與喪屍無異。

很多人都說《屍速列車》很像《末日之戰Z》,我覺得也形似《2012》和《世界大戰》,同樣都是不斷地前進,一路瘋狂打怪(Brad Pitt說的:你必須不斷的移動)。《屍速列車》比較高超的是,加入了「幽閉」的元素,所有事情都發生在列車上,只有在透氣的時候才被放出來。

最近好像很流行「幽閉」,像是被關在小房間,或小礁小燈塔,或攝影棚,甚至是外太空。

這幾部電影都少不了對人類的批判,僵屍、末日、滅亡,皆為人類種下的惡果,然後自己再去收拾自己留下的殘局。說明人類有多愚蠢。

而這些電影的主角一開始都有個共通點,就是「自私」。Brad Pitt為了讓家人留在安全的地方,Tom Cruise是為了避開外星人追殺,《2012》的約翰庫薩克是為了讓孩子脫離危險。只不過《屍速列車》挑起了人性取捨的最敏感神經。

看《屍速列車》,還讓我另外想到一部馮小剛的電影《天下無賊》(當然不是因為同在火車上)。「天下無賊」的意思,即在反諷說:「天下所有人都是賊」,亦即「天下人沒有不自私的」。

電影中,王寶強飾演的傻根在火車上被扒了六萬元,卻不自知;劉若英飾演的女主角一直叫同為扒手的男友(劉德華飾演)去幫忙取回,但男主角一直跟女主角說:「不要管了。」為了保全自己,有些「人性」是不能碰觸的。

ttb4.jpg

這麼說,並不是為《屍速列車》裡的那個討厭的資本家大叔說話,因為人性就是如此。面對突如其來的混亂,人在危難之際、存亡關頭,很難做出對的判斷。在現實生活裡,其實你我都一樣,你我都可能是那一位大叔。雖然,我是覺得這資本家演得是過了點,有點不合乎常理,但末世來臨,難保像這類無人性的事不會發生。

甚至更惡劣者,以自己的一丁點常識和判斷,要那些可能受到污染的人(包括男主角在內),以繩捆綁,或要他們下車。搞不好,最終因此存活者,平安抵達了釜山,還被奉為英雄。

這就是人性。相對的,也映襯了電影中男主角徐錫宇,或Brad PittTom Cruise,只不過是和你我一樣的一般平凡人而已。

不過,那個老婆婆說的「人渣」,倒是讓人很痛快。

類似這種「人性」的處理,在史蒂芬史匹柏的《世界大戰》也出現過,Tom Cruise和提姆羅賓斯飾演的地窖白人大叔,從原本同在一艘船上,後來演變成不是你死,就是我活;當然,應該是沒有人會同情這位白人大叔。

 

三,既然大家都在講,也不免俗地聊聊台灣電影。

這是我們頭一次進戲院看韓國電影。在進電影院之前,聽了網上許多人建議,準備了面紙。我沒有流淚,但老婆大人J一邊掩面(因為畫面恐怖),一邊拿手帕拭淚。

原想看完之後會覺得震驚,看完以後也的確震驚。但這種震驚,多多少少來自於韓國的電影實力怎麼變得這麼強,非我們能及。然後自嘆弗如,憂憤羞愧地恨鐵不成鋼,每個看完電影的人心裡都在問:什麼時候台灣才能拍出像這樣的電影?

這種沮喪感,跟棒球被人家一比十三扣倒的感覺差不多。

Train_to_Busan.jpg

《屍速列車》情節緊湊,故事流暢,對白簡潔,運鏡清楚,更不用說其它高科技的驚人特效,以及對於「人性」的精準駕馭。雖然,它也是有盲點。

尤其佩服了選角。孔劉外型冷峻,而這種冷峻,並非是冷酷,而是話不多;時而驚恐,時而鎮定,非常貼合劇情發展。這又是韓國電影厲害的地方。他不會是金秀賢或宋仲基來演,要不,整部電影就不成樣了。

假使在台灣,男主角可能是一路驚慌抓狂,從頭吵到尾(台灣的電影、電視劇、新聞和廣告的特色就是吵),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,卻又莫名奇妙地成為了英雄。而劇情一定要交待清楚,什麼都加,不該加的也加,加到最後都不知道在講什麼。

必須承認,若侯孝賢的國際級電影《聶隱娘》不算在內的話,最近進戲院看的國片是《總舖師》,而且還是為了孝敬爸媽。再往前推,就是《海角七號》。

早在十年前就能預知到今日台灣的電影,與韓國電影的差別。而十年過去的現在,就算再多個十年,我們依然沒辦法拍出像《太陽的后羿》這樣的電視劇,《屍速列車》這樣的電影。若想拍個《篤姬》,可能要十五年。

不太覺得「資金」是現今台灣電影最大的問題,就像是「選秀節目」,若以中國大陸動輒兩、三億的資金規模,套用在台灣,我想,大概可能只是另一個「夢想家」而已。要說是「市場」,兩千萬人的市場其實也不小。

同意許多人所講,是「創意不足」。更貼切一點的說法,是「選題」的問題。換句話說,總覺得台灣電影「下的藥不夠猛,口味不夠重」。

ttb2.jpg

台灣電影,束縛太多,包袱太重。 假如想拍部僵屍片,恐怕電影還沒拍,就已先造成全民恐慌。以致於僵屍片,不行拍;恐怖片,不行;情色片,不行;最後異能片不能拍,末日片不能拍,暗黑片不能拍,驚悚片不能拍,神鬼片不能拍。台灣的電影,一定要能激勵人心,提供社會正面能量,要有積極進取的態度,要去追求夢想,還要有教化功能,匡正社會風俗。結局一定是要好人得以活命,正義得以伸張,夢想得以實現。

所有偏離這個主題的,就會被說成是「離經叛道」。

假如,劇中的兩個軍官喝酒喝了三天三夜,肯定會被說成「破壞國軍形象」,還集體酒後鬥毆咧。如果拍了《甄嬛傳》,可能又會被說成「有違歷史事實」。在台灣,我想大概也不會有人把偶像團體的名字,取成「Big Bang」吧。

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日、韓、大陸的電影不斷產出。不只日、韓,現在大陸的電影也很多元,像韓寒的《後會無期》,建議可以去看看。

ttb10.jpg

如此造就了高標準,所以非得構思大成本、大製片,拍得藝術唯美,一定是要驚世之作,億萬票房,獲得巨大迴響,更要符合跨時代意義。最後也只是出現一些小情小愛的小清新電影,做些純情浪漫的夢。

並不是說像這類「立正站好」的電影不能拍,只是看多了會煩,而且,社會並沒有變得更好。

夢總是虛幻的,現實是真實的,而生活是殘酷的,是刀刀見骨,刻骨銘心。

要不然,就是拍些不知所云,話說通俗,卻是低俗,連預告片都不想看,片名都不想記的弱智無聊電影。把local當低俗,是有點瞧不起人。

真得很好奇,演這些低俗電影的演員,會看自己演的電影嗎?會喜歡這些電影嗎?還是拿了片酬就走人。而且,哪有人拍電影是為了給人罵的,實在想不透。

於是久而久之,台灣電影自己設了框,把自己困在自己的小天地裡,不斷重複沿襲即有模式,繼續走舊有的套路。然後就習慣性地拘泥於一些小事,博愛座有什麼好討論的。人家都已經拍了《屍速列車》,我們還在討論這個?

「世間情」也是一種舊有套路,就是好人「一定」復仇成功,壞人「一定」得到制裁,正義「一定」獲得伸張。

已忘了最近一次看台灣的連續劇是在什麼時候,叫做什麼名字。作為觀眾,怎麼看都能看得出來那打出來的假假的光,和假假的道具,假假假的布景。

拍電影不是責任,而是創作,創作是一件快意的事,也就是很爽的意思。

ttb6.jpg

能夠體會《屍速列車》的導演和製作團隊拍出《屍速列車》的那種爽度,尤其成本又不高(相較於其它大片來說)。在韓國以外像是台灣、香港受到歡迎,他們應該也是很意外。我也以為我下一部期待的電影會是李安的《半場無戰事》。

不過重點是,創作主要是為了自己,不是別人。那些驕傲、光榮、責任之類的,只是附加的東西。

有時很同情國內的運動員,誰說運動員就得要背負起國家使命,民族情感,甚至社會責任。社會責任跟奪不奪牌一點關係也沒有。若誰拿了牌,對我們來說,只不過與有榮焉。我們拍拍手就好了。能拿牌固然很好,但現在這個年代,拿了牌並不代表國力就強。

不然可以回去問問爸媽,那位奪下舉重金牌的選手的名字,他們大概也只是說:啊就那個拿金牌的…。

不需每部電影都想著要「為國爭光」,想想還真不知哪種類型的電影才可以「為國爭光」。 所以game is gamemovies is movies,不需把太多的責任扛在身上。

這樣聽來很妄自菲薄,但其實也不用太過氣餒,相信台灣還是有很多優秀的人才,不錯的創意,和了不起的技術。也不一定非要追上韓國不可,因為追很累,也不一定追得上,追上了又如何,會很自豪嗎?令人懷疑。

台灣的電影,也可以是義大利的電影,法國的電影,丹麥的電影,伊朗的電影,冰島的電影,阿根廷的電影,墨西哥的電影,或是菲律賓的電影。現在可別小看菲律賓電影。

所以各位觀眾,就放手吧;政府相關單位,放手吧;各家電影公司,就放手吧;那些有錢的資本家,就放手吧;尊敬的電影人,就放手吧。(台灣現在好像沒幾家叫得出名字的電影公司,這也很令人不可思議)

《海角七號》大概是最近看過感覺最放的電影,我想魏德聖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應該是很暢快,那種流暢度,恣意揮灑,行雲流水,觀眾都能感覺得到。

所以就放手吧。放開那些我們曾經以為有過,卻從不曾擁有的榮光與優越感,放開那些所謂的責任,和無所謂的教條。放心,這社會並不會因此而沈淪,再怎麼樣也都只是些小奸小惡,使大壞的通常都是那些衣冠楚楚的人們。

ttb9.jpg

而且,電影不全然就代表文化,它比較接近「市場」。相信《屍速列車》的導演應該不會這樣說,我拍這部電影是為了發揚韓國的文化。

至於其它的演技、美感、技巧等等,技術層面的細節,只能花點時間來培養和訓練。

最近不知哪聽來的,侯孝賢說的,在台灣拍電影,拍人只能拍遠景。不過這只是個玩笑話。

如果再貪心一點,是覺得該多培養一些演員,不要一直都是那些老面孔。韓國有李敏鍋、金秀賢,再加個宋仲基就已經很多了,當很多女生尚在迷戀宋仲基的帥時,想不到又來個孔劉,真教人反應不及。

寫了這麼多,其實說真的,身為觀眾的我們,如果沒有台灣電影,好像也不會怎麼樣,我們依然有好萊塢電影、韓片、日片、大陸片可以看,就算是漫威的傻片,也能看得開心自娛。

話說到底,拍電影不過就拍一部「好看」的電影,套句行銷人說的,只要產品夠好,神都會幫你行銷。雖然知道這並不容易。而且也需要大家共同的集體意識才辦得到。

ttb11.jpg

好了,講完了,寫得自己很嗨。

老婆大人說,看完了《屍速列車》,心裡很難受(難過)。我想這種惆悵應該來自電影最終沒有皆大歡喜。男主角為了救女兒,最後還是犧牲了,而且還努力了這麼久。所有看電影的人都在等著電影怎麼結局,還真是事與願違。要是夠聰明,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就好了。但這樣一來,整部電影就會變傻。

男主角最後變成僵屍,躍下車的那一刻應該是傷了很多人的心。要說男主角從冷血的經理人變成一個好爸爸,是有些牽強,相信每一個父親都會像男主角一樣,保護自己的女兒,一路護到底。

記得《天下無賊》最後一幕,劉若英飾演的女主角被告知,劉德華飾演的男主角因與葛優飾演的賊王搏鬥而死去的消息,女主角潸然淚下,整個人崩潰。人生取捨,究竟何苦?

看新聞說,原本的劇本,最後存活的是那個討人厭的資本家大叔(這也太狠了),不過,導演最終還是選擇留下人性的一點光,像是電影最後的甬道,山洞的另一邊,就是光。 只要人性不死,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和機會,就像史蒂芬史匹柏的《世界大戰》裡,那株冒在枯樹上的新芽一樣。

所以,沒事就唱唱歌吧,沒事就和身旁的人說說話吧。

看完電影,回到家後,打開電視,依舊還在吵。真不知是該慶幸,還是諷刺。

 

#以上非專業影評,純心得分享。

#電影特效逼真,僵屍面容猙獰,形體扭曲。於看完之後,會不自覺地摸摸自己脖子;看到路上陌生人,會想到他們變成僵屍的樣子。不看電影,就可惜了。

#不要看非法盜版,一同抵制盜版行為。

 

照片取自網路。

如果喜歡請按 讚 或 分享

或加入《慢條斯理的風》粉絲團

 

延伸閱讀:

情人節快樂之《52赫茲我愛你》,愛就要愛到老

周星馳的《美人魚》太強大了,已經不能再說周星馳什麼了

《海底總動員2 多莉去哪兒》之迪士尼動畫電影的幾項特質

《總舖師》之甜酸苦辣竟然沒有帶面紙

 

超現實奇想小說 超人總統

如果,你的總統是超人,或你選了一個超人當總統,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怎麼樣?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屍速列車 屍速列車 影評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慢條斯理的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